背景
全球结核发病率明显增高, 耐药结核比例升高;
中国是结核高疫情国家之一,仅次于印度;
脊柱结核占骨关节结核的一半;
脊柱结核导致截瘫的10%不能康复。
老年脊柱结核的特点
明确诊断较晚,老年患者对结核反应差;
病变范围局限,多位于椎体周围;
多伴有基础疾病,如糖尿病、高血压病、骨质疏松症等;
治疗相对困难。
治疗原则
休息;
强营养支持规范抗结核药物治疗:早期 联合 规律 适量 全程
诊患者多半需手术治疗;
合化疗+手术=提高治愈率。
手术指针
穿刺活检无法确诊;
抗痨药物治疗症状无缓解,病椎破坏或脓肿继续增大;
脓肿压迫、死骨、窦道存在;
神经损伤;
椎体破坏致稳定性受到破坏;
疼痛剧烈;
脊柱畸形或不稳者。
手术治疗的目的
彻底清除病灶;
解除脊髓压迫;
纠正后凸畸形;
重建脊柱稳定性。
临床资料
1.研究对象:2011年10月至 2016年10月手术治疗病例20例,男13例,女7例,年龄60~73岁,平均68.6岁。
2.所累及椎体:胸椎4例,胸腰椎7例,腰椎9例,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椎体结核。
手术方式
均采取后路病灶清除 椎间植骨融合内固定
结果
所有患者术后局部疼痛消失;
脊柱结核复发1例(5%),经反复换药和系统抗结核治疗后痊愈;
植骨融合时间6~12个月;
脊柱后凸畸形平均矫正68.6%±10.3%;
术后神经功能ASIA分级:B级2例恢复到C级;C级10例恢复至D级1例,E级9例;D级8例恢复至E级。
病例
讨论
老年脊柱结核手术后方入路的选择优势以及不足;
一期植骨内固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;
术中技术要点;
重视科学的抗结核药物治疗。
后方入路优点
手术损伤小:胸腹部干扰小,出血少,手术时间短;
能够提供可靠的术中术后稳定性;
直视下进行手术操作;
能够充分有效进行前路支撑和植骨。
脊柱结核一期植骨内固定必要性和可行性
彻底病灶清除->骨缺损->脊柱稳定性下降->必须重建脊柱的即刻和远期稳定性;
研究证实结核杆菌对钛合金内植物的亲和力及粘附力小,产生的生物膜既小又薄->内固定物安全;
国内外多位学者将内固定应用于脊柱结核取得了成功->临床可行。
术中技术要点
病灶清除要求彻底,特别是椎体后缘、椎体对侧脓肿、椎体中央病灶要彻底清除。
选择合适的植骨材料,常用的有髂骨、肋骨、同种异体骨、充填松质骨的钛网等。短节段的选用自体肋骨或髂骨,长节段的应用钛网较好,因为钛网具有较好的支撑作用。
适度矫正后凸畸形,不可过分强调矫正度数,以免发生神经血管及正常椎体损伤。
矫正后凸畸形可使用充填松质骨的钛网较好,可有效支撑和维持矫形效果。
重视科学的抗结核药物治疗
化疗是治疗各类脊柱结核的最基本措施,也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础;
柱结核只是全身性结核病的局部表现,再彻底的手术也会有细菌存留;
柱结核化疗疗程要够,3HRZE/9-15HRE,一般为18个月,不低于12个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