爱在“5•12”
四川省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护理部 梅琳
[备注:此文刊登于中华现代护理杂志]
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,在中国•四川汶川发生了有史以来损毁面积最大的特大地震。宁静、详和的遂州大地一时间人人惶恐。
遂宁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值班的两名护士龙洁、蔡燕正忙碌穿梭在治疗室、走廊和病房之间,为病人完成各种治疗。忽然,病房窗户被震得“咯吱咯吱”,墙上的石灰一块一块的往下掉,病房内的输液挂钩直摇晃。“不好!地震了!”,两人不约而同的说道。能走的、有家属的病人必须马上转移到医院门诊大楼左侧的车棚内。两人不由分说马上分头行动。此时,一些病房内的病人及家属已开始骚动起来,一些家属已经开始从床上将病人扶起来向病房外走去。病房晃动得更厉害了。“病房里有二位危重病人没有家属,快!你去扶23床先下去。”龙洁说:“我去扶42床(一位84岁的杨大爷,脑梗赛,因左侧肢体无力走路很慢很慢)跟着就下来。”刹时龙洁箭一般地射向走廊尽头(在楼梯口远处的42床)。病房内她右手举起输液瓶,左手拿起杨大爷平时锻炼用的棍子说:“大爷,别急,我来扶您。”大爷眼眶瞬间已噙满了泪水:“谢谢你了!你看,这么不凑巧,今天中午我的女儿因家里有事,回去了,刚走。”“大爷,别急,我们不会丢下您的!”龙洁回应道。“是!是!是!”大爷微微一笑点点头。龙洁一手挽着大爷,一手高高地举起输液瓶。病房左右晃动,人快要不能直立。大爷努力地拄着拐杖,龙洁左手紧紧挽着大爷的左手臂,似乎生怕大爷从手上跌落下去。1秒、2秒、3秒……,时间在向前挺进;30米、29米、28米……咫尺之遥的距离却那么的漫长。忽然,一块磁砖从高空贴着龙洁的前额垂直飞下,操坝上所有的人惊呆了,直发出“唏嘘”之声。终于到达了车棚。
“我去拿一些常用的急救药,再拿个氧气枕,你在下面守着病人。”蔡燕说完,便向楼梯冲去。“你小心点哟!”龙洁目送着她灵巧的身影消失在楼梯的拐角处……。
车棚内,病员、家属的脸上因为刚才的恐慌而显得有些木讷。龙洁在病员之间忙碌着:清点病员,检查病人的静脉输液通道,安慰病员及家属。一个臃肿的背影映入了眼帘,这是谁呢?哦!是有着6个月身孕的呼吸、心内科护士王爱华,她正忙着清点病员、察看病人的静脉输液通道。“还有一位护士呢?”“李红下来以后又折返回病房取药物及氧气枕去了。”“哦!”龙洁应道。“蔡燕也折返回科室去拿急救药去了”。“护士,我的液体不走了。”一位病员叫道。“好,我来看一下。”龙洁道,“可能是刚才走得太急,没注意到手的高度,血倒转来了。”“没关系,你给我取了另外打一针。”杨大爷答道。杨大爷此时睡在床垫上,龙洁为了方便穿刺,单膝脆下,从工作服的口袋里拿出一袋棉签利索地从中抽出一根,迅速拔出针,用一支棉签压着。稍等片刻,又取下头皮针与输液管的接头,将针头放在弯盘内,拿出一个新头皮针重新接上,消毒、进针、回血,放开压脉带,嘱大爷松开拳头,固定胶布。“谢谢哟!”大爷深情地说。“不客气!”“你睡好了,杨大爷。”龙洁回应道。
地震时刻的外三科脑外病房,还正在生病的护士长李荔来不及换下睡衣和拖鞋,第一时间赶到了病房。第一时间,因地震而受伤的病员陆续被收到了科室;第一时间,在家中休息的护理人员陈鹰、邹佼佼不约而同来到了科室;第一时间,清创室内,无影灯下,敷料、手术钳、缝合针、手术剪......经清创缝合后三个轻伤员先后安全回到了病房;第一时间,抢救室内,医护人员对一颅脑损伤伤员的抢救正在进行:建立静脉双通道、导尿、备皮、心电监护,准备手术……无声的画面,交织出了伤者生的希望。
余震仍不时袭来。在肝胆外科、骨外科、手术室、血透室……上演了一场惊天地、泣鬼神的大剧。在危难之际,她们把希望留给别人,把危险留给自己。她们用实际行动彰显着白衣天使仁慈博爱的精神。爱让她们执著,爱让她们勇于担当。在岗位上,她们认真地履行着对每一个生命的庄严承诺;在危难中,她们真情守护,为每一个生命找到生的希望。正如一位被转移下楼的24床的家属事后这样说:“别看护士们年轻,遇着这么大的事,居然那么镇定安排我们转移,不是丢下我们不管,而是始终和我们病员站在一起,不愧为白衣天使。”简单,直白,没有一点修饰。
大灾让人勇敢,大灾让人坚强。这就是护士!